;
>>点击进入手机版<<.........>>热门搜索:面相 俄罗斯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摘讯息>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马小飞:沙米的驯化育种研究亟待加强_基元学

来源:中国科学报编辑:王进东发表时间:2018-06-13

    本报记者 王进东

    沙米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中亚干旱和半干旱沙区,且其种子营养价值堪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全营养食物藜麦。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马小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沙米因其耐热性与耐旱性强,营养价值高,且可在非耕地上生长等特征,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粮食作物,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提供服务,亟待加强驯化育种及相关研究。

    目前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饮食结构改变、食物浪费、生物燃料发展、耕地和水资源退化及减少等问题都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马小飞认为,全球变暖让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全球变暖使粮食作物开花提前,营养生长期缩短,从而造成粮食减产。另外,全球气候变化使降水时空公布格局产生剧烈变化,易于形成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区域的粮食产量。为此,必须大力推广耐逆性强的农作物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据介绍,沙米在长期适应沙漠极端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耐干旱、耐高温(可忍耐3小时50℃高温)、耐贫瘠和耐风蚀沙埋等特征。沙米的营养价值堪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全营养食物藜麦,其种子中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仅为45%,粗纤维和灰分含量也较高,分别为8.6%和5.0%。是一种理想的健康功能性食品。

    另外,沙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其比例与人体模式接近。沙米籽油的主成分为亚油酸、油酸和次亚油酸3种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一种,能够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同时,沙米中还含有丰富的硒、锌和铁等元素,硒元素能有效抵抗致癌物质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由于沙米目前还存在产量低、种植技术有待完善、未被完全驯化等问题,马小飞建议,应加快收集并保护沙米遗传资源,并引进其他国家的野生沙米资源,建立起世界上特有的沙米种质资源库;尽快总结沙米栽培与耕作技术,规范其栽培技术和轮作体系;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把优良农艺性状聚集到高产优质品系中,培育出稳定高产的优良品种。

    《中国科学报》 (2018-06-13 第4版 综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气候变暖可增加全球玉米歉收概率

下一篇:橡胶树HeveaDB基因组数据库平台完成测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网友评论:

一键分享:

0

今日热点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