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进入手机版<<.........>>热门搜索:面相 俄罗斯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摘讯息>

精神分裂症遗传机制研究取得进展_基元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编辑:郭爽 发表时间:2018-03-10

     

    本报讯(记者郭爽)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雄剑和陈勇彬课题组在精神分裂症遗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精神分裂症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以及大多在青壮年发病,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达0.8左右,表明遗传因素起到关键作用。目前GWAS鉴别到的绝大多数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都位于非编码区,暗示这些遗传易感位点很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精神分裂症易感。

    基于这个假说,科研人员用Sherlock算法系统整合了来自于精神分裂症GWAS遗传相关数据和大脑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数据,发现遗传变异可能通过调控GLT8D1、CSNK2B和AMLS1基因的表达介导精神分裂症易感。

    独立的大脑eQTL数据及整合方法(SMR)进一步证实GLT8D1、CSNK2B和AMLS1基因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及共表达分析均支持这3个基因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生。与遗传研究结果一致,基因表达分析揭示GLT8D1、CSNK2B和AMLS1基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表达显著紊乱。

    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GLT8D1和CSNK2B参与调控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以及神经元的形态和突触传递等生理功能,提示精神分裂症易感遗传变异可能通过影响GLT8D1和CSNK2B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神经发育,最终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而GLT8D1和CSNK2B在神经干细胞中的功能结果,提示其在神经系统肿瘤(肿瘤干细胞)中也有潜在调控能力,深入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当中。

    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研究结果支持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为进一步阐明精神分裂症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并且希望给予本站鼓励,欢迎小额赞助本站。

    赞助计划为「自愿」捐款性质,非营利买卖,站方不接受任何退款要求,以免造成彼此困扰。

上一篇:雏鸟化石揭秘原始鸟类进化特征

下一篇: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网友评论:

一键分享:

0

今日热点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