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进入手机版<<.........>>热门搜索:面相 俄罗斯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摘讯息>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在角蟾科物种研究中取得进展_基元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编辑:郭爽发表时间:2018-05-03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车静课题组在角蟾科物种多样性及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

    角蟾科,是亚洲特有的两栖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喜马拉雅山地、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已知物种数量超过200个。由于分布广,物种多样性高,一个囊括大部分地区、全面的物种多样性评估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极富挑战。其中,角蟾属和掌突蟾属是角蟾科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分布范围最广,并且亟待调查研究的两大类群(约占角蟾科物种数量的65%)。

    自2008年以来,立足中国西南地区,长期活跃在东南亚区域,近年来积极投身于中科院东南亚中心的建设项目,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通过联合国内及国外(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8国)14个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以完整取样为基础,构建角蟾属及掌突蟾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其多样性、系统分类和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研究结果表明角蟾科的物种多样性被大大低估。研究人员发现潜在新物种至少30个,存在大量狭域分布和同域分布的物种。山区森林对驱动角蟾的物种分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系统演化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形态和地理分布,澄清了属级分类争议。例如,揭示婆罗蟾属是无效的,是角蟾属的同物异名;掌突蟾属是小臂蟾属的同物异名。角蟾属及掌突蟾属的研究均呈现多个具生物地理结构的支系。比如,时间估算和祖先地重建分析提示古气候变动和板块运动促进了掌突蟾的快速分化,研究支持“上游殖民假说”,揭示掌突蟾属起源于巽他古陆,随后逐步扩散到亚洲内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并且希望给予本站鼓励,欢迎小额赞助本站。

    赞助计划为「自愿」捐款性质,非营利买卖,站方不接受任何退款要求,以免造成彼此困扰。

上一篇:海洋酸化严重影响海胆繁殖能力

下一篇:食品高端论坛亮出“莱阳名片”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网友评论:

一键分享:

0

今日热点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