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进入手机版<<.........>>热门搜索:面相 俄罗斯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摘讯息>

植物考古学家找到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证据_基元学

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屈婷 刘欣 发表时间:2018-04-20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0日 19 版)

    易朽的稻米,很难在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上万年。但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

    植硅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由于性质比有机物稳定,可以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科学家可以通过植硅体的形态,鉴定出它们来自哪种植物,以此进行考古研究。

    荷花山遗址的研究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妍说,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其中,在稻叶的扇形植硅体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种变化的趋势:年代越近,它们的数量越多、尺寸越大、鱼鳞状纹饰越多。

    “这说明,此地生长的野生稻正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水稻。”她说,当时的古人已认识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饥,并逐渐学会了采集、储存它们,甚至开始耕种。

    水稻究竟何时被驯化,至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谜。“水稻的驯化是在人类耕种行为影响下的漫长的植物进化过程。”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个漫长过程的起点应该就在距今1万年前后,地点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认为,古人最初耕种水稻可能只是“下意识的”,仅仅为了提高植物的产量,而非为了改变植物的生物特性。因此,“他们最初耕种的应该是野生稻,但由此开启了水稻的驯化过程”。

    “荷花山遗址的植硅体研究,从科技考古的角度证实了这一过程。”赵志军说。

    此前,中国陆续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年代超万年的水稻遗存。但由于保存条件不好,仅在玉蟾岩和上山遗址发现过零星的炭化稻米。

    荷花山遗址与上山遗址相距不远,文化遗存同处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上山文化早期。“炭化稻米是最直接的证据,但由于保存数量太少,很难判定它的栽培属性。”吴妍说,但植硅体耐腐蚀、易保存,“有望成为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决定性证据”。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世界考古学界持续不衰的热门课题。

    赵志军说,考古新发现揭示约1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开始耕种野生稻,开启了水稻的驯化过程,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的逐步转变过程。

    “大约到距今6000至5000年间,稻作农业最终完全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主体。”赵志军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并且希望给予本站鼓励,欢迎小额赞助本站。

    赞助计划为「自愿」捐款性质,非营利买卖,站方不接受任何退款要求,以免造成彼此困扰。

上一篇:治疗帕金森,不妨试试脑起搏器

下一篇:中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上线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网友评论:

一键分享:

0

今日热点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