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北大学刘建妮教授领衔的中德合作研究团队,对寒武纪节肢动物抚仙湖虫化石上发现的“脑子和神经系统”结构研究后,给出了不一样的埋藏学解释。他们认为:这些结构实际上是化石肠道细菌在腐解过程中所形成的微生物膜,其形态及位置多变,与现生节肢动物稳定的脑部结构完全不同;同时,肠道细菌在腐解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部形态结构,该结构与保存在化石的“脑子和神经系统”假象完全吻合。此外,现生生物腐解的实验结果表明,脑部是生物腐解过程中最先消失的结构之一。这些结合起来的证据,对于寒武纪节肢动物抚仙湖虫的内部结构给出了更为合理的埋藏学解释。4月11日,《英国皇家学报: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 )在线将该研究成果内容以“微生物腐解分析挑战寒武纪节肢动物抚仙湖虫类可疑的内部器官解释”为题发表。
寒武纪节肢动物抚仙湖虫在不同的埋藏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例尺为5mm
寒武纪节肢动物抚仙湖虫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所经历的的五个腐解阶段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