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进入手机版<<.........>>热门搜索:面相 俄罗斯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摘讯息>

动物实验揭示驱动母性行为的大脑机制_基元学

来源:新华社编辑:周舟 发表时间:2018-04-11

     

    新华社华盛顿4月10日电(记者周舟)在动物界,雌性动物的抚育对于幼崽的存活至关重要。刊登在新一期美国《神经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雌鼠将幼鼠抱回自家窝里的“本能”源自一种特定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

    此前研究就发现,大脑中“内侧视前区”区域是与母性行为相关的重要区域,但对其中的具体神经信号机制并不清楚。

    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林大宇团队在这次的新实验中,考察了雌性小鼠同自家和别家“鼠宝宝”互动时其大脑“内侧视前区”的活动。结果发现,雌鼠在接近“鼠宝宝”并将其抱回窝的过程中,“内侧视前区”一种名为“雌激素受体阿尔法”的蛋白质电信号最为活跃;一旦“鼠宝宝”归窝,这种电信号水平就降低了。

    研究发现,如果通过化学手段阻断这些细胞活动后,雌鼠的“护犊”行为就会消失。如果人为激活这些细胞活动,“未育”雌鼠也会出现类似母性行为。

    论文高级作者林大宇对新华社记者说,研究中发现“鼠妈妈”不能区分自家或别家的“鼠宝宝”,因为“鼠宝宝”移动能力不强,出现别家“鼠宝宝”的情况很少见。但“羊妈妈”却可以分出自家或别家“羊宝宝”,林大宇推测这是因为“羊妈妈”的嗅觉器官副嗅球参与了辨识幼崽的行为。

    她说,团队下一步准备研究雌性在孕育和哺乳后代期间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蛋白质表达活跃,以及这一期间的雄性是否也存在类似机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并且希望给予本站鼓励,欢迎小额赞助本站。

    赞助计划为「自愿」捐款性质,非营利买卖,站方不接受任何退款要求,以免造成彼此困扰。

上一篇: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纳米催化医学”

下一篇:追忆高原杂交稻之父李铮友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网友评论:

一键分享:

0

今日热点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