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进入手机版<<.........>>热门搜索:面相 俄罗斯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摘讯息>

“生命禁区”里的格桑花:钟扬的种子梦_基元学

来源:新华社编辑:陈芳 陈聪 吴振东 发表时间:2018-03-28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 题:“生命禁区”里的格桑花——钟扬的种子梦

    新华社记者陈芳、陈聪、吴振东

    阿里无人区,海拔4500米以上,有氧生物难以生存;雅鲁藏布江悬崖边,云遮雾罩、岩石壁立,令探险者望而却步。

    在“生命禁区”,格桑花顽强绽放。16年来,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生命之花与之呼应,静默开放在这高原上。

    2001年,醉心基础科研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瞄准了西藏:这里独有的植物资源未受到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也鲜见西藏地区植物影子。

    为填补这一空白,钟扬踏入青藏高原“生命禁区”。这一进入,走就是16年。

    钟扬知道,越是海拔高、植被稀疏、盖度小的地方,植物越是有研究的价值,但也必须面临更多体能上的挑战——

    牦牛皮搭建的帐篷里严重缺氧,煤油灯点不亮,添加酒精也只能勉强点燃一分钟;冬季,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长夜无眠;高原反应强烈,头晕、恶心、无力、腹泻是家常便饭……钟扬慨然面对:“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挑战!”

    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那么苦的地方奔波采集种子?

    钟扬说:“眼前看,的确没有经济效益。但国家需要、人类需要这些种子。做基础研究,心里想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说:“很多人一辈子就是做采样,也有很多人让学生去做一线采集工作,钟扬最难得的贡献不仅于埋头一线,还为西藏当地培养了一批采集生力军。”

    援藏16年,钟扬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帮助西藏大学建立了植物学研究“地方队”,在进化生物学领域形成了与日本、欧美三足鼎立的格局。

    这需要承受苦痛、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他用4000万颗种子,告诉了他坚守的答案。

    钟扬离去后,越来越多的人为他的故事所震撼:“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向您致敬!”

    提起钟扬,曾与他合作863项目的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不无哽咽:“钟扬老师就像高原的格桑花,现在,人们终于闻到了它的花香。”

    在藏语里,“格桑”意为幸福、勤劳、美好时光。孙燕荣说,钟老师总是把美好的时光带给周围的人,从未见过他抱怨或不快,不正像格桑花儿吗?

    “美丽而不华贵,纤细却坚韧挺拔。高原有了这种花,西藏才美得不可方物;基础科学界有这样一朵花,我们走近他,前行时更有了力量!”

    青藏高原壮美如画,原野青草摇曳如歌,格桑花儿在盛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并且希望给予本站鼓励,欢迎小额赞助本站。

    赞助计划为「自愿」捐款性质,非营利买卖,站方不接受任何退款要求,以免造成彼此困扰。

上一篇:传染病专项取得标志性成果 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跨越式提升

下一篇:招不来留不住 “救命岗”遭遇“救人荒”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网友评论:

一键分享:

0

今日热点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